圖/中新網
  新京報今日發佈出行提示:北京平安夜多處地鐵站擬限流,公交或繞行教堂。
  由於聖誕節已經成為年輕人心目中一個重要的節日,平安夜更成為了狂歡之夜。近年來,此類的交通提示已不鮮見。
  2010年,環球網曾就“你是否擔心聖誕節文化‘入侵’”的話題進行匿名投票,調查顯示,7成受訪網友擔憂聖誕文化“入侵”中國,呼籲淡化洋節。
  隨著聖誕節的流行,幾乎每次節日來臨之時,媒體上就會有人大談洋節入侵。而今年媒體的風向則發生了轉變,大家觀察到,此聖誕節非彼聖誕節,經過漢化的聖誕節,只是保留了節日的外皮,裡面填上的卻是中式餡料。在聖誕節興起的過程中,中國人並不是處於被動地位。
  始於商業,興於青年
  聖誕節原本是一個宗教性節日,本意是慶祝耶穌的誕生。如今的中國,信仰基督教的人數已達到數百萬,而信仰自由也是當今中國的基本國策之一。然而,這些宗教人口並不是推動“中國聖誕節”發展的主力軍。
  英國《經濟學人》12月13日發文稱,在中國,聖誕節看上去更是被商家們吹捧起來斂財的又一個好節日。在這裡,“聖誕老人”比“耶穌基督”更家喻戶曉。
  始於“商業”的聖誕節,並未止步於“消費”。它在人民內部經過消化轉變,並得到延伸,成為了一場歡樂浪漫的狂歡節,這些都順應了年輕人的需求。
  《華盛頓郵報》認為,聖誕節等西方節日雖然在中國愈來愈受歡迎,但也越來越有中國特色,與西方側重家庭團聚和宗教氛圍的聖誕主旨相去甚遠。中國式聖誕往往被視為狂歡節,其主要形式是廣場喧囂、情人約會、逛街購物和贈禮問候,概而言之,就是“玩”。
  《金融時報》稱,中國人過聖誕沒有宗教只有節。在中國,聖誕節與歷史、傳統、親人或者禮物轉送無關。“中國人喜歡節慶。假如給他們一個慶祝的理由,他們就會去慶祝,即便他們並不明白這個節日所蘊含的意義”
  新快報看到了這個轉變中青年的力量,“聖誕節中國化,一場青年的節日改造”。
  人們為什麼愛過聖誕節
  聖誕節之所以能在中國興起,除了日益融合的多元文化,最重要的是,它契合了人們的心理需求。
  首先,商家的推廣和中國人的消費觀密不可分。彭博新聞社網站解釋,對於中國人來說,喜歡聖誕節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花錢的理由。這和咱們過春節買新衣服是一個道理。
  其次,作為一個歷史悠久農耕大國,我們有很多節日都與慶祝豐收有關。節日的主題大多是紀念、團聚,祈求平安、富足。
  而對於衣食無憂的年輕人來說,他們更喜歡浪漫、好玩。聖誕節的雪花、霓虹燈、音樂、精緻的禮品,正好迎合了年輕人的喜好,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一下子便在聖誕節里找到了自己的樂趣。
  此外,新快報還提到了節慶“減壓閥”的社會功能。作為一個舶來品,外來節日沒有傳統節日那麼多文化包袱,可以在保留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任意改造,融入更多顛覆日常秩序和跨越家庭藩籬的玩樂內容。
  人們的心理需求能夠得到滿足,還需要一個溫床。《溫哥華太陽報》12月20日的報道稱,無論是在中國某個大城市公共廣場矗立的一棵碩大聖誕樹,還是列治文某個華人家裡一棵閃閃發亮的小聖誕樹,“這些在國際都市中都是可以預料到的,這就是思想開放”。
  新京報新媒體編輯 戴熙婷
  編輯:陳思  (原標題:【媒目】漢化聖誕節:外國的麵皮,中國的餡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m04bmr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